10月5日,中央电视台13频道专题节目《走基层·我们的传家宝:一只老木箱拳拳爱国心》报道了民建广州市委原副主委雷德岩的父亲,著名爱国华侨雷贤钟的事迹。
雷贤钟是著名爱国华侨、橡胶种植专家、第一届全国侨联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成功从国外引进优良橡胶品种,为国家橡胶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1923年,雷贤钟因生活所迫远渡重洋,到马来西亚为当地业主种植橡胶。经过15年的艰苦打拼,他终于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商人,拥有120英亩橡胶园和较大规模的伐木场。
新中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对刚解放的中国大陆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周恩来总理号召海外华侨回国参加建设,富有爱国心的雷贤钟响应号召,毅然谢绝亲友挽留,于1953年春带领18名橡胶工人回国,决心为发展我国的橡胶事业作出贡献。
雷贤钟回国到海南考察后,发现海南岛原有的橡胶是低劣的实生树,胶水产量很低,决定从马来亚引进橡胶良种,并选中保亭县南山乡作为种植基地,着手组织华侨华福垦殖公司,开始垦荒栽种橡胶。

1955年11月,雷贤钟变卖了所有家产,带着18种橡胶良种和大量的种植橡胶工具踏上了回国的客轮,他精心包装好橡胶芽,把他们放进木箱,一路上小心翼翼地照顾胶苗,回国后芽条经培植和芽接后,成活率超过了80%。
雷贤钟的次子,民建广州市委原副主委雷德岩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实质上这个木箱,它其实包含着父亲对要完成他对祖国事业的这么一个雄心壮志,这个木箱就承载着父亲这一颗爱国的心,所以父亲他什么时候都跟我们说,要是中国没解放,我是不会回来的。”
雷贤钟带回橡胶良种并培植成功的消息传到北京,1956年,雷贤钟作为归国华侨代表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称赞他所带橡胶良种比金子还贵重。
回国之前,雷家过着富足的生活,归国后,他们一家人在海南岛的原始森林里垦荒,物质匮乏、交通不便、疟疾肆虐,孩子没有条件上学,但雷贤钟最为焦虑的是国家建设急需的优良橡胶能否顺利生产。经过5年的艰苦劳作,从国外 带回来种植的优良橡胶树顺利开割,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橡胶材料。
上世纪60年代起,全国各地的橡胶农场开始引进雷贤钟带回国的良种橡胶,仅海南岛就种植了良种橡胶200多万亩。文革期间,雷贤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他拒绝了再次出国的机会,他对党和国家始终充满信心。1978年,得到平反后的雷贤钟继续为发展国家的橡胶事业而不懈努力,直到1984年病逝。
雷贤钟热爱国家,积极为国家建设献身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他的家人,当年装着橡胶苗的木箱,现在由雷贤钟的几个儿子保留着,时刻提醒着他们要向父亲学习。“尽管我们今天都已经成家立业了,都已经是60出头的人了,我们每兄弟一个木箱是随身带着的,走到哪带到哪,一直保留到现在。” 雷德岩在采访中提到木箱对他们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我们会铭记雷贤钟老人为国家事业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更要学习雷贤钟老人热血报国的高尚情操。我们相信民建会员及其家属会一如既往地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发展而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宣传处 龚景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