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区基层委员会
2005年,随着广州市南沙区的成立,民建南沙区支部成为了在新区成立的第一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随着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组织结构逐步从支部到总支发展到现在的基层委员会,下辖两个支部,各层级都配备了足够的班子成员,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了组织生活,逐渐向规范化迈进。
一、严谨把关,打造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
南沙区基层委员从成立之初就把建设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几年来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紧紧把握“三个为主”的原则,严把质量关,始终重视对高端人才的吸收。突出民建作为经济界别的特色,广泛吸收扎根南沙、自主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同时积极发展南沙新区政府、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形成各类人才优势互补。经过短短几年,由最初的12人发展成为拥有会员48名,平均年龄42岁,大专以上学历45人,其中研究生以上9人,中高级职称26人的高素质、年轻化的基层队伍。南沙区基层委员会目前是广州民建平均年龄最年轻的区级基层组织。会员以经济界人士为主,覆盖了政府机关、国有企业、教育、医卫、社会团体、新社会阶层等多个界别,涵盖了规划、国土、化工、通讯、法律、金融、学校、医院、物流、高新科技等各行各业,实现了组织结构的科学合理设置,并为参政议政储备了人才。
基层委注重后备干部队伍培养,搞好骨干会员的梯队建设,关心和扶持会员的个人成长,积极向市委会和区委统战部、区政府有关部门推荐会员。基层委前主任就有“包里长期揣着支部骨干会员的简历和材料,见到区领导就拿出来推荐”的美谈。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基层委有正处级以上领导3名、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9名,特约人员2名。
二、健全制度,探索创新的组织管理方法
民建南沙基层组织在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使组织的各项行为更加规范。先后出台了参政议政、财务、宣传等方面规章制度。
民建基层委员会特别重视学习、沟通,制定了每单月第二个星期六上午基层委员会的工作例会制度。每次例会分别由各分管委员或主任主持,每年的第一次例会就制定了全年的例会主题并根据实际需要插入相关议题,主要集中在参政议政、组织建设、社会服务等核心功能上。例会制度促进了会员之间的交流,畅顺了信息的传递,督促了活动的组织和落实,保证了组织的正常有序的发展,锻炼了会内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基层委员会例会以外,下属两个支部根据自身特点和会员建议,不定期组织支部活动,学习、参观、交流等等,形式多样。
为了促进基层委员会更好的实行制度和完成工作计划,2011年6月南沙区基层委员会先行先试在基层委员会层面成立了第一届监督委员会,作为民建南沙区基层委员会的内设机构,直接对基层委主任负责。监督委员会成员由班子以外的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热心会务的普通会员组成,制订了《监督委员会工作条例》,按季度分工轮值。每个季度末监督委员会都召开总结会议,对基层委活动开展进度和成效进行检查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并形成书面报告,在基层委例会上报告。在监督委员会的协助下,基层委班子可以适时调整工作方法和进度,各项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南沙区基层委员会的这一做法得到了民建广东省委会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专门组织了省委会监督委员会成员到南沙基层委调研和座谈,共同研究搞好会内监督工作的新举措。
三、重视队伍建设,发挥班子枢纽作用
由于民建的会员分散在各个单位,且身居要职或是企业主的会员占多数,为进行有效组织管理,发挥班子的中枢纽带作用,基层委非常重视班子队伍的建设,无论是基层委委员还是支部委员,班子人选都是经过认真考察,综合品格、能力、影响力等各方面因素,并经全体会员选举产生。2013年,基层委有两位副主委因工作原因,自动辞去副主委职务,真正体现了作为班子成员的高尚情操。为充实班子队伍,通过会员推荐,综合评估工作表现、工作能力、会员评价等各方面条件,经报广州市委会批准,补选了两位副主委,并从监委会中抽调两名骨干委员,补选为基层委委员。新的班子成员经过重新分工,实现了各项工作的无缝链接,保证了基层委的正常运作,同时也加强了组织建设、对外联络、社会服务、财务管理等工作管理。
四、制度建设、干部培养任重而道远
作为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会员分布相对分散,组织性和纪律性相对松散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加强队伍的团结力、凝聚力,体现民建组织的优越性,制度建设需与时俱进,不可偏废。同时,领导班子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跑者,发挥的是首脑的作用,委员职位的标准及如何发挥作用、对不履职委员如何按程序退出和后备干部的培养等都需要建立一定的机制。南沙基层委员会将认真思考和探索以上问题,也希望上级市委会给予指导,各兄弟基层委给予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