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主人公姓刘,名建中。广东南海人士,1944年4月出生,曾任市工商联副会长,现任市政府参事,是民建市工商联支部主任。初次见面刘建中同志给笔者的印象是:身材魁梧,深邃的双眼炯炯有神,眼神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透着坚韧不拔,刚正不阿的性格。他跟笔者说,跟党走、听党话,是他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做实事、讲真话、进诤言是他做人的准则;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他对待工作的态度。
(一)
说起初次认识共产党、人民政府,他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是1949年10月,广州解放时,14日晚一阵激烈的枪炮声,国民党残余部队炸毁了海珠桥仓惶逃窜,随着枪声稀落,广州城恢复宁静,第二天清早,他看见满街都是解放军战士露宿街头休息,解放军严明的纪律深深地印入了他的脑海里,那是他对共产党的第一印象。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他正在广州一中读高中,也毫不例外地加入了大炼钢铁的队伍中,自幼立志建设祖国的他,自告奋勇地担当起“炼铁炉”鼓风系统的设计工作。当时他和其他同学一样热情很高,不分日夜埋头苦干,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时间,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就是要把国家建设搞上去,赶美超英。当时的情景,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想象的。他积极要求进步,在高中时就光荣加入了共青团,这在唯成份论盛行的年代是很不容易的,当年是组织作为家庭出身不好的青年也能入团的典型来培养的结果。求学时,他刻苦学习,一心想当化工方面的建设人材,父亲也鼓励他要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他在196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化工部直属的北京化工学院。能有幸成为当年全国15万大学新生之一,让他感到兴奋和骄傲。
(二)
五年的大学生涯,他勤学苦练,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就在毕业前的1965年,他被抽调当了一名“四清”工作队队员,驻扎在河北省东北部边远的平泉县,半年的农村政治工作的经历使他毕生难忘,艰苦的农村环境,对来自广东大城市的他是一个很好的磨练,与农村干部、农民接触的实践,无疑使他学到了许多书本上不曾有的知识。 1966年夏天大学毕业,可惜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全国大学结业生都没有办法分配工作,他只好与同学们一起留下来等待。亲眼目睹了首都北京在那个最疯狂时期许多不堪回首的大事件。由于血统问题,学生造反派不接纳他参加,使他避过了此劫,没有参与那些非理性的、惨无人道的破坏活动。在一年多留校待分配的日子里,图书馆是他每天必到的地方,他如饥似渴般扎进了书的海洋,增长了不少知识。1968年3月他终于离开北京被分配到湖北省黄石市磷肥厂工作。工厂里有了北京来的大学生,当然很受重视,厂里的造反派也看上了他,但当他了解到造反派的所作所为后便断然拒绝了造反派发出的邀请,坚决不参加他们的活动,在走向社会之后的第一次政治考验面前递交了一份正确的答卷。从此他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厂的生产活动中去。由于他自己的努力和群众的支持,在厂里工作发挥得很好,进步很快,从车间工人很快调到技术科工作,后来更成为厂里生产、科技的骨干,担任过技术科、生产科负责人。正逐步实现着自己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理想。
笔者来访时,刘建中还顺带提到这么一件“趣事”。他所在的磷肥厂,在当地也算得上是大企业,所用的化工设备每年都要安排大检修。有一年大修同时进行技术改造,要更换一个二十几吨重的大型设备。当时厂里的起重设备陈旧,许多领导包括一些老工人都认为,以厂里现有的起重设备难以吊装这个庞然大物。但时间不等人,大修晚一天完工,厂里就要多停工一天,焦急的人们很快就将目光投向这位北京来的大学毕业生。他运用在大学里所学到的扎实功底,吸取工人们多年的实践经验,校核了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设计出一个合理的起吊流程,终于使设备大修顺利完成。没想到,过了不久,在该市《黄石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报告文学,背景正是该厂的设备大修过程。不过文章的作者为配合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硬是把事件的角色倒转过来。为顺利完成大修起到关键作用的技术人员被描写成保守、无能的反对派,而领导和老工人自然就成为敢想敢干的开拓者。看到这篇文章,他也曾感到委屈,但当想到在这个是非颠倒的年代里出现这现象也算是正常的,他便泰然处之,更清楚认识了“四人帮”的反动本质。
幸而,1976年“四人帮”终于被打倒,党中央拨乱反正,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人民群众又有了展现才华,报效祖国的机会。1980年,他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家乡,被调到广州市教育系统,在广州市59中当了一名化学教师。工作岗位改变了,但所从事的职业仍与化学有关,他扬长避短,自学了当一名教师必备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发挥自己多年从事化工生产的实践经验,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向学生讲授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上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久便担任了学校化学教研组组长,接着又担任校教导处副主任、教导处主任。他热爱教师这份职业,他的工作受到学校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在教学岗位六年里,多次受到市教育局的嘉奖,记功三次,并被授予多项荣誉称号。1986年正当市教育局拟提任他为59中副校长时,市里因为统战工作需要,也要调他到工商联工作。当上级来征求他个人意见时,他只简单说了一句:“服从组织安排,干什么都可以”。多么朴素的一句话!
要离开自己喜爱的教师岗位,虽然有些难舍难离,但他还是服从组织的安排,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开始了人生新旅程。
(三)
到市工商联后,工作性质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工作对象也完全不同,他虚心向老同志学习统战知识和统战工作方法,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受到大家的好评。他在1986年调入工商联的同时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随后被增补为市政协第六届委员。从1989年起,任市第九、第十、十一届人民代表。在担任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期间,他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履行委员、代表职责,提出了很多议案和建议,其中“关于编制广州市交通总体规划,搞好旧城改造”的议案经广州市民投票获评为广州市人民最满意的人大代表议案,当他站在广州电视台演播厅领奖台上接过市领导颁发的奖状时,更感到人大代表肩负的重任,这是一件他认为人生中蛮值得自豪的事情。刘建中同志还领衔提出了“关于加快广州市劳动力市场建设”议案,市政府对此事很重视,经过有关职能部门多年努力,问题终于获得较好的解决。现在,当他看到我市的劳动力市场日趋完善,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时,心里感到特别欣慰。他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向市领导提出了关于解决我市私有危房的改造问题的建议,为政府解决这个问题开出良方,引起政府重视。他积极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得到组织的肯定,曾被市人大授予“市人大代表积极分子”称号。
(四)
2002年底,刘建中同志被聘为市政府参事。我国的参事制度建设,国务院、省、部分大城市三级政府都有,是政府聘请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党外人士为主)为政府出主意、出点子、提建议的。他任参事后,视野更开阔了,更积极主动为政府献策,虽已年过花甲,但仍不辞劳苦,深入调查研究,翻阅资料,凭借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陆续提出了:“关于确定市工商联为其直属基层会员组织(同业会、商会)社团业务主管部门的建议”、“关于治理我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建议”、“关于改善营商环境促进石牌地区IT商圈健康发展的建议”、“关于商业步行街不宜设置临时摊档的建议”、“大力培养和发展我市行业协会(商会)等经济类社团”等建议。受到市政府领导重视,有些还专门作出批示,不少建议都已落实或正在落实中。
1999年,他被市监察局聘为广州市特邀监察员,在五年任期内,他坚持多年来形成的讲真话进诤言的作风,为广州市的廉政建设出力。他先后参加了三次评议行风活动。对我市医疗卫生、质量技术监督、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行风建设提出过不少中肯的意见。在评议医疗单位时,他多次在与医院人士举行的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告诫:不要再收受药品回扣了,小心量变引起质变。2001年广州市对市直机关实行工作人员工资津贴财政统发制度。开始,一些单位屡次违反统发纪律,仍在乱发钱物,他建议监察部门就统发纪律进行全面检查。监察部门采纳了他的建议,并邀请他参加了检查工作,他深入细致,查阅了不少市直机关的财务资料,发现了一些违纪现象,通过检查,纠正了部分单位乱发钱、物的歪风。
(五)
刘建中同志在业务工作方面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民建会务工作方面注意掌握统战政策。他在会内职务是民建市工商联支部的主任,在支部日常工作中,注意到主动取得单位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密切中共组织和民建支部的关系,努力营造“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