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拉昌教授,1963年生于陕西,1982年秋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1986年考取本校研究生,1989年获得硕士学位,1997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6月获博士学位。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2003年起担任民建广州大学支部主任,从此,吕拉昌教授走上了反映社情民意,为国为民积极建言献策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他栉风沐雨、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良心和职业道德,更明示了一位民主人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务实心态。在参政议政、学以致用、推进组织建设、促进广州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立足专业 积极进取 勇于探索 追求真理
吕拉昌教授潜心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治学严谨,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积极进取,体现了一位学者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去昆明工作,1993年获得云南省”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1998年调入广州大学工作后,任广州师范学院地理系副主任,现任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人文地理学科带头人。他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城市发展与规划的教学与研究.1998年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全球华人地理大会,并参加了在韩国汉城举行的29届国际地理大会,2002年参加了在美国落杉矶举行的第三届中美地理研讨会,2005年参加在日本神户举行的亚洲城市年会,均提交具有独特见解的论文并同时发表演讲,他的学术观点经常引起同行专家的关注、兴趣与重视。
吕拉昌教授十分推崇严谨治学的态度。他教导学生在学术领域中要博学苦学,锐意进取,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真理.他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先后出版专著三部,《区域整合与发展》200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区域开发导论》1992年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整合超越与发展>1995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并在《地理科学》,《Chinese geography science》,《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地理学与国土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世界地理研究》,《规划师》等全国性杂志发表研究论文85篇,18篇被美国工程索引(EI)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和国际知名的地理情报检索刊物Current Geographical publications. Elservier 的Geographical Abstracts收录,3篇获省级奖励.这些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专业支持,产生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他秉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早在1992-1995年就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生态系统研究”以丽江为例。首次从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生态系统耦合角度研究民族区域发展问题,提出了地理学人地关系的三元结构模式,建立了区域内部整合的研究理论。从1995年,先后主持了广东省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整合——以广东省为例”,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港澳、珠江三角洲与外围地区的协调发展”,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子课题“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差异与整合、华南地区的地域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首次提出了服务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近年来,他致力于新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及区域发展的研究,主持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经济与广州城市空间发展研究”及广州市“新经济与广州市二十一世纪的城市发展战略”,尤其可喜的是吕教授2005年同期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球化与新经济背景下我国大都市空间重构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大城市二元空间结构模式研究》两项立项.这不仅在广州大学,即使在其他高等院校也极其罕见。这两个项目对探索新经济下我国大都市空间规律及战略,极具创新意义和重大实践价值。
2004年2月至2005年2月吕教授作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与国外一流专家进行学术对话与交流,并与国外同行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不卑不亢、谦虚好学、认真诚恳的态度给异国他乡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顾这一段国外学习和研究的经历,吕教授坦诚地表示,我国国内的相关研究与国际相比,的确还有不少的差距,但是我们的地理研究有自己深厚的东方文化沉淀,有民族千年的历史积累,不必妄自菲薄,更不必全盘西化,我们只要面对差距,迎头赶上,相信通过几代地理学人的努力,完全能够拿出令人信服的国际领先成果.他还踌躇满志地表示争取今后在广州大学举办亚太城市年会,以此扩大广州在城市研究上对全球的影响,形成全国和世界人文地理学科优势。
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谦逊平和的处世态度,忠心爱国的赤子情怀,使吕教授处处彰显当代青年学者风范,堪称莘莘学子楷模。
建言献策 参政议政 积极务实 学以致用
“责在人先,利居众后”,是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黄炎培先生的名言。
从2001年加入民建以来,吕拉昌教授一直将黄炎培先生的这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人生路上一直身体力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近年来,他先后就广州市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民营经济乃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先后撰写有价值的多份提案,其中有多件提案引起社会及新闻媒体的关注,多次参加各类咨询会、座谈会,提出有真知灼见的建议,为我市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积极献策献力。
2003年广州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吕教授一人撰写两份提案,一份为《加强广州创新环境建设,建立广州发展新平台》,在提案中吕教授旗帜鲜明地指出广州目前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面临的问题及国内外形势与以前大不相同,不失时机的建设创新环境,更新发展平台,成为今后广州经济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将成为增强广州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这一提案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份为《建设广州北回归线科学公园,打造广州北部旅游新亮点》,经过翔实的实地调查和科学论证,吕教授提出对北回归线科学公园应进一步投资建设和完善,发挥科普教育基地和旅游的双重作用,形成与周围旅游景点相互配合、独具特色的广州北部一个新的旅游亮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一提案引起市旅游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
2004年吕教授身在国外,仍不忘建言献策。这一年他主持了民建省委的课题,并撰写了“走新城市化道路,提升广东的城市化水平的建议”。该提案作为广东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集体提案,并作为大会发言材料,同时呈送省建设厅,省建设厅对提案给以高度的评价,并采纳了有关建议。
2005年两会时期,广州地区各大报刊媒体对民建广州市委议案提案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报道,其中,2005年3月22日《信息时报》A03版和3月27日《羊城晚报》,均针对吕拉昌教授的提案《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广州郊区化的健康发展》进行了具体报道,同期3月24日的《广州日报》A3版针对吕教授的《重视能源人才,广州再上台阶》提案,也进行了详细报道。
同时,他利用参加政协和各种会议的机会,经常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并多次提出建设性意见,把参政议政当做自己的主要职责之一。他深深感到,民主党派作为一个参政党,它参政的基本点就是参与国家政策方针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而作为一名民建会员,首先应立足本职工作,展现民建会员的风采,注意武装头脑,站在民建会员的高度,反映社情民意,不负民建会员的使命,积极参政议政,发挥民建会员的作用。
作为一名当代高级知识分子,他认为更应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良知和正义的前提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人创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爱底层普罗大众,不能在物质的奢华和权利的力量面前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应时刻保持内心的坚定与独立,脚踏实地,学以致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诠释知识分子应有的历史使命。
扎扎实实 以人为本 做好支部工作 增强支部凝聚力
2003年吕拉昌教授担任广州大学支部主任以来,积极发挥支委会委员的带头作用,增强支部的凝聚力,积极建设一支高素质、新活力、多领域的创新型支部。他组织支委委员经常一起研究支部的工作,注意民主平等的工作方式,按照成思危主席提出的“要把支部建设成为自我教育的学校、团结互助的集体、参政议政的桥梁、培养人才的基地”的要求,充分依托广州大学的高校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型支部建设的新思路、新模式。
一是以形式多样的支部活动为核心来凝聚会员,树立形象,扩大组织对每一位成员的影响。 广州大学支部的会员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一为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准,提高彼此的心智和跨学科理解力;二为保持敏感的政治辨别能力,加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了解,吕教授带领支部会员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讨会、讲座、学习沙龙。在校统战部的支持下,支部还有意识地组织会员走出校门,进行参观学习。过去几年支部曾去从化、番禺、惠阳及开发区等地过组织生活,支部还鼓励会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活动。支部也鼓励和支持一些会员去参加有关的培训和活动。例如,罗海丰同志参加了市统战部在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民主党派中青年干部进修班”;庹姗等同志参加了校统战部组织的参观学习;张九能同志参加了市民建组织的参观学习;支委魏丽梅等参加市委组织部的培训,新会员积极参加了新会员的培训活动等等,这对于提高会员的自身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是很有帮助的。由此形成了该支部鲜明的学者型、探索型的学习型支部特色,树立了支部生活的崭新模式,吕教授功不可没。
二是加强组织建设,形成民主、平等的沟通渠道。针对广大支部成员结构年龄结构偏大的特点,支部加强了发展新会员的工作力度,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高职称、高学历,以及年青同志进行培养。近几年就发展了几位年青同志和高职称的同志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支部年龄偏大的局面,同时,使得队伍不断壮大,年龄结构逐步趋合理。吕教授深切感觉到要把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做好支部团队工作。“众人拾柴火焰高”,应该树立集体、团队的理念,切实让每一位会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并以民主党派的身份为自豪,以边缘化的独立姿态对社会、国家进行深入的思考。为此,该支部实行了一对一的谈心活动,使会员彼此了解,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形成互助、互信、互爱的支部文化氛围,尊重每一个会员在支部里的个人价值和历史归属,在生活方面,支部对会员也十分关心,会员生病了,支部会派代表去看望他们,使其深受感动,过年去退休同志家中进行慰问。会员也从中感受到民建这个集体的温暖和爱护,从而在增强会员的归属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在广大支部,会员们开拓了学术治国视野,提高了报效祖国的认识,滋养了知识分子尊崇独立追求自由的精神,现正努力把支部建设成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开放式交流平台。
吕拉昌教授现正当壮年,年富力强。他一直担任各种学术和政治职务,虽然头衔不少,但是他淡泊明志,谦虚儒雅,绝少空谈,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学问,勤勤恳恳育良才,踏踏实实为社会,以国是为己任,时刻关注民权民声,为国为民建言献策,他一直是一个真正投身社会报效祖国的赤子,也始终是一位站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学者!
真是:雅者学者风范,爱者赤子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