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首 页 新闻中心 民建知识 组织建设 宣传理论 民建先贤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会内监督
机关建设 基层快递 联 谊 会 专 委 会 会员风采 作品园地 民建历史 热点专题 基层组织
站内检索: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新闻中心
 民建广州市委员会召开常委会议学习贯彻习近...
 [图文]民建广州市委会赴毕节、安顺开展帮...
 天河区基层委召开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番禺区基层委、企联会番禺分会赴贵州省开展...
 天河区基层委召开2025年度第二次基层委...
 [图文]市委会赴云浮温氏食品集团调研
 市委会理论文化宣传委参观白鹅潭大湾区艺术...
 民建企业家共创训练营:共探AI时代的企业...
 凝聚共识建诤言 汇聚合力促发展 黄埔区基...
友情链接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宣传理论  > 理论研究

浅谈党外人士实职安排的经验、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09-07-03 16:48:00  来源:本单位

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新时期都已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它们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为了有效地组织本党派的成员遵守宪法和按照本党派章程进行活动,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统一事业服务,更好地发挥参政党的作用,不断提高参政党的素质和水平,扩大本党派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这就需要有知识面比较广博、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德才兼备的党外知识分子担任领导者。因此,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几乎都是知识分子,并且不少人是高级知识分子,过去老一辈领导人是这样,现在新的领导人更是这样。

党外民主人士担任国家、地方政权的领导职务,是实现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上海作为中国工人运动、革命文化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的主要阵地,各民主党派核心成员以及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如宋庆龄、张澜、黄炎培、沈钧儒、史良、施复亮、孙起孟、胡子婴、盛丕华、颜惠庆、邵力子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都在上海活动过。
    1949年5月27上海解放,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陈毅为市长,曾山、潘汉年为副市长。上海各民主党派组织由地下转为公开。陈毅善于和各界人士开诚布公协商国家大事,每次讲话大都不用讲稿,像谈家常那样亲切、诚恳,又往往一针见血,发人深省,使听者心悦诚服。在他的亲自领导下,上海的党外民主人士统战工作生气勃勃地展开了。

陈毅任市长期间以宣传政策,稳定人心为重点。528,陈毅召集原国民党市政府各局、处主管人讲话,指出上海解放不是以暴易暴,我们接管上海是要为人民服务,希望大家各安职守,听候人民政府量才录用。并恳切挽留国民党上海市政府代理市长赵祖康担任工务局局长,鼓励他发挥专长为人民服务。61,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宴请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军管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负责人。陈毅、邓小平、粟裕、刘晓、张鼎丞、曾山、潘汉年等应邀出席。陈毅热情洋溢地指出,目前中国的情况已根本改变,不自由、不民主的情况已告终结,新的时代已开始,此后的工作是伟大的建设,当与各阶层爱国同胞共同努力进行经济和文化建设。在此期间,陈毅就先后拜访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民盟主席张澜、商务印书馆负责人张元济和我国外交界前辈颜惠庆博士,征询关于接管、改造和建设上海的意见。通过这些活动,对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稳定人心,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陈毅任市长期间让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地方政府的领导职务。1949625,中共中央电告中共中央华东局,聘请民主党派人士黄炎培、盛丕华、包达三、王却尘、吴羹梅、胡子婴、俞寰澄、施复亮等14人为上海市人民政府顾问, 1012,毛泽东致函陈毅指出:请邀集刘晓、粟裕诸同志拟一个华东军政委员会的名单” 12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195211月改称华东行政委员会)。民革的丁超五、戴戟,民盟的沈志远,民进的陈巳生、谢仁冰,民建的盛丕华、蒉延芳、胡厥文、吴蕴初和刘鸿生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民盟的陈望道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民革的陈建晨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司法行政部副部长;民建的胡厥文当选为上海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民革的赵祖康任市人民政府市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的赵朴初、民建的郭棣活任市人民政府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的周予同任市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务院组成人员中,党外人士确如毛泽东所说,占了相当的比例。四位副总理(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中,有两人是党外人士;21名政务委员中,有11人是党外人士;政务院下属34个机构的109名正副职位中,党外人士占49

万钢、陈竺担任中国科技部、卫生部部长,中共高层人士首次证实说,党外干部与中共干部一样有职有责有权。符合条件的党外干部担任政府正职是中共长期的政策,只要今后有符合条件的党外朋友,有合适的岗位,就会做出适当的安排。(1011日中新网)

党外人士出任部长是时代的需要。首先,大力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采取符合实际的步骤,而吸收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政府要职,就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体现了我们党的开明和胸襟。其次,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领导干部,而许多党外人士都是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专家学者,是担任专业行政部门领导职务的合适人选。因此,更多党外人士担任政府部长,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才干为国效力,也有利于提高政府官员的整体素质。

党政机关历来是统一战线各方面人才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培养和选拔党外干部的摇篮。多年来,各级党政机关不仅为我们培养了一批党外干部担任各级领导职务,而且还为地方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司法机关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党外干部,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步伐,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各机构改革,特别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出现不少新情况,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及时研究和思考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并探求相应的对策,对于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把新形势下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择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得更好是大有裨益的。
    目前,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党政机关普遍开展新一轮管理体制改革,机构精减,领导干部职数紧缩,给党外干部选拔工作这个软指标带来新问题。二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公平竞争上岗、招标聘任等选拔干部形式的推开,给党外干部选拔工作带来新的矛盾。三是党外知识分子观念上和价值取向出现变化,亦给党外干部选拔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四是党外知识分子队伍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给党外干部的培养与选拔工作带来新的难度。五是过去优秀党外人士主要集中在人大、政协担任要职,给党外干部的培养与选拔工作带来局限性。六是随着公务员法的推行,党政机关面临的新形势,对党外干部任职的综合素质、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上述新情况,可采取如下对策:

一、必须从提高认识入手,不断强化政治责任意识,为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奠定思想基础。地方党委和组织、统战部门以及所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尤其要善于着眼于从政治、政策的高度上看问题。具体地讲,要强化三个意识:一是强化坚持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意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选拔党外干部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保证基本政治制度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二是强化党外有人才的意识。要切实纠正克服目前在党内存在的优秀分子都入党,党外没有人才职数那么少,中共党员都用不过来,哪有位子安排党外人士党外人士缺乏经验,干部难选等片面、保守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党外人才观。三是强化党外干部同样是党的干部的意识。选拔任用党外干部历来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无论党员干部和还是党外干部,在选拔任用的条件标准上,选拔任用的工作程序上,党对干部的总体要求上,以及干部的责权利等方面都是相同的,绝无两样。因此,党外干部一样是党的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推进改革与发展的骨干力量。
   
二、采取包括政策导向在内的必要措施,使党外干部的无指标、软任务变成硬性规定,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党政机关选拔党外干部,既要靠上级政策规定来保证,也要靠单位工作上的积极主动。针对目前党政机关党外干部存在着比例差异性、不平衡性明显的状况,从上级主管部门来讲,对党政机关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应有一个大体的、参考性的要求,使党政机关这项一直处于无指标、软任务的工作逐步向规范化,刚性化方向迈进。从党政机关自身来讲,应结合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三定工作,对党外干部的职数作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在选拔标准上,应坚持先进性与代表性的统一,做到既按标准选拔,不降格以求,又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德才兼备,注重成绩,注意体现出统一战线在人事安排方面的特色。对党外干部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应暂时留出位置,其职数不得占用。同时,考虑到党外干部的实际情况,对他们的年龄和任职资历应适当放宽一些。在选拔的具体方法上,亦应与选拔中共党员干部略有区别,以公开选拔和组织推荐、党(工)委讨论决定相结合。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地做好这一工作。
   
三、抓源头、抓基础、抓规划,集蓄和储备一批层次高、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后备干部名单。选拔党外干部,必须要善于从基础抓起,从第一线抓起,在目标规划上做文章。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规划,这样工作就能上轨道,有规范性。工作规划要具体实在,有可操作性,哪些部门和单位需要安排党外干部,已经安排了多少,缺多少,什么时间配备,怎样分步实施,都应当有很明确的要求。二要物色、建立一批后备干部队伍名单,努力形成一批层次高、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基本上可以满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的、适应世纪的党外后备干部人员名单。要克服选拔党外干部的范围狭窄的问题,扩大识人选才渠道,不能等到党外知识分子自身具备条件之后,才能进入培养选拔的视野。特别是对处在第一线中青年、有发展潜力的党外知识分子,要历史地、全面地分析和评价,对他们要看本质、看主流,而不应以一般的缺点和个人性格、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来苛求。三要认真贯彻上级的有关政策规定,统筹安排,合理分流,有意识地保留一部分优秀分子留在党外,以保证有充足的党外干部后备来源。
   
四、加大力度切实做好培养工作,为党外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条件。首先,要以提高政治素质为着力点,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如办班培训、送出去学习等,提高党外人士政治上的坚定性,这是培养党外干部的政治前提,也是与中共合作共事的政治基础。其次,党组织要多为党外干部创造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积累工作经验。尤其要对那些青年苗子及时铺舍必要的台阶,让他们早得到锻炼提高,早进入角色,力避到需要时因职级低、任职跨度大而无法安排使用。第三,要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加强对纳入视线的后备培养人选的教育、引导工作,力争早日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还应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措施,如定期谈话制度、联系交友制度、跟踪考核制度等,加强对党外后备人员的教育和管理,促使其尽快成熟成长。要加强对党外后备干部的宣传工作,树立优秀党外人士的良好形象,努力让本单位乃至社会上更多的人认识他们、了解他们、认可他们。
   
五、重视
党外干部的任用,党外人士担任政府要职。万钢、陈竺担任中国科技部、卫生部部长,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政坛新景观、新亮点。分析人士说,过去优秀党外人士主要集中在人大、政协担任要职,现在扩大到政府,选配优秀党外人士到国务院部门担任正职和地方政府机构中担任副职,这是中国*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

六、加强领导,搞好协调配合,把选拔党外干部工作落到实处。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委重视,加强领导,组织、统战工作部门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因此,作为党委参谋和助手的两部门都要从党的事业的大局出发,从坚持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着眼,主动加强互相协调与合作。由于党外知识分子是统战部门的主要工作对象,而党外知识分子又是党外干部的源头,要利用自身优势,在做好物色发现、加强培养、定期考核、提出建议等前期工作,组织部门作为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承担着党外干部的考察、安排和使用工作。因此,尤其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象抓党内干部队伍建设一样抓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识。组织部门要为一部分优秀分子留在党外提供方便,多做协调工作。平时,统战部门应主动就党外干部后备人员的有关情况及时向组织部门通气,而组织部门在确定党外干部考察对象名单时,应充分听取统战部门的意见、建议;各党委则要认真执行与统战部门通气联系制度,凡民主党派人士申请加入党组织时,都应主动征求统战部门的意见后再发展,确保一部分优秀分子因组织需要能够留在党外,党外干部后备来源自始至终处于一个充足的常数。

(冯芳)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