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是一个由经济界人士为主体组成的参政党组织,是会员爱党爱国、参政议政、学习知识和组织活动之家。在民建广州市委会这个大家庭中,有不少感人肺腑的人物和故事。近日我有幸采访了民建市委委员黄宗飞同志,亲耳聆听了一个一门两代四人在民建家庭中动人故事。
商海报国
1945年5月,黄宗飞在江苏省常熟市出生。黄父叫黄之清(原名黄仁隆),1923年9月在家乡常熟开始进入烟草商行工作,做店员。他在工作中,看到英美香烟在中国大行其道,当时全国香烟销路每月800箱,英美烟草占了85%以上。他极力主张推销中国香烟。当时主要推销华成烟草公司出品的金鼠、美丽牌香烟和上海华品、福新烟草公司石印牌、金字塔牌香烟。为了推销国产香烟,他先后辗转在常熟、苏州、安徽蚌埠、江苏徐州、四川江津、云南易门县、湖北武汉、江苏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开设烟行,业务不断发展。经过30年的努力,他从一名店员做到了主任,随着业务的开展,并荣升多间商行的经理。在黄之清的带领下,国内不少烟行积极抵制英美香烟,使其在国内的销售直线下滑,为国家振兴民族工业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1953年11月,全国香烟统一由专卖公司包销。黄父认为:“我看到当时全国的香烟每年的销售量都逐年增加,每月销售量已达100,000箱,对于卷烟业之好景,万分兴奋愉快,这也是党和毛主席领导的功劳。”这是一位工商业者发自内心铿锵有力的话语。黄父结束烟草行业的业务,转业开设了华星拉链厂。黄宗飞的母亲宗之端是1930年就读于上海市持志大学。她结束大学学业后,曾在南京市公务局任科员。1941年为支持丈夫黄之清的经商之业,她辞去了公务员的职务,到了常熟和广州在其丈夫开设的肇泰、福源、华星等烟行任职员。直到1953年香烟经营业收归国有统一经营。1954年3月,进入华星拉链厂,任职文书兼管人事工作。
甘苦与共
1956年全国开始公私合营运动,黄宗飞的父母积极响应党的政策,将华星拉链厂参加了公私合营,成为广州拉链厂的私方厂长。这年3月,黄父向民建会递交入会申请书,获得入会批准。三个月后,黄母也光荣地加入了民建组织,当时黄宗飞只有十二岁。黄父参加民建前后,担任了税局纳税小组组长、爱国守法学习组组长和工商讲座辅导员。担任纳税小组组长时,经常了解本组企业经营情况,鼓励他们按章向国家纳税,因此组内未曾出现欠税迟缴纳税户。1951年12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出〔1951〕检字第143号文件,表扬了黄父对税务工作所做的贡献。
1957年反“右”运动。黄之清被打成右派,厄运接踵而来。1958年10月,他被开除民建会籍。在文革期间,全家更被疏散到粤北乐昌县。黄之清被划为“右派”后,只能领到相当于一级工人的工资38.5元。靠他这点微薄的工资收入,要养活妻子和六个子女,生活非常之艰难,简直是度日如年。他们为求生存,只有向亲友借取生活费,才得以度过这20多年来的艰难岁月。我没有缘分相识黄之清、宗之端这二位前辈会员,而由黄宗飞夫妇介绍的其父母的生活经历和表现出的坚强意志,使我对他们顽强的生存毅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由于受到父母的牵连,黄宗飞失去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被下放农村。
“文革”内乱结束后,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和拨乱反正的政策。1979年5月,黄父摘除了“右派”的帽子,一个月之后给予平反。黄母恢复原单位公职,享受退休待遇。但黄父被打为“右派”期间所扣发的20多年工资未予以补发。1980年12月,民建广州市委非常重视黄之清夫妇反映的问题,并积极向中共广州市委统战部反映。随后在广州市工商联互助金予以补助,使黄之清的问题得到解决。黄之清夫妇非常高兴,经常参加民建的组织生活和各项活动。
情深如海
在80年代中期,民建广州市委会员年龄结构老化状况日趋严重,民建组织工作的重点转入了巩固和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当时发展的对象除一部分是原工商业者外,已开始转向发展经济界知识分子人士为主。1986年3月中旬,黄之清、宗之端写书面报告给金花街支部,推荐儿子黄宗飞参加民建。同年6月6日黄宗飞被批准加入民建。在我记忆中,民建发展会员对象虽然转向经济界的知识分子为重点,当时能发展50~60岁人士参加民建组织已是最佳的年龄结构,甚至有些原工商业者参加民建时的年龄已超过60岁。时年只有40岁的黄宗飞,这么年轻为何会想到参加民建组织?而且其父母和整个家庭在这几十年所遇到的风风雨雨,难道不担心再因运动而受到冲击吗?黄宗飞坦然地回答:我父母是1956年入会的民建会员,自己是会员的第二代,父辈们参加民建已有30年的会龄。30年来,我经常听他们讲到民建会的故事,介绍民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积极作用,因此我对民建有较深的认识。尽管他们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但这不是他们个人问题而做成的,而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做成的,当时共产党内也有不少同志被错判为右派和反革命,而且党和国家也在全社会开展平反冤假错案,我父母的问题也得到了平反和落实政策,这是其一;另一个原因是民主党派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需要巩固和发展组织。我在建筑行业工作,是属于经济界别之一,申请加入民建是为了依靠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在年轻的时候为国家、为社会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黄宗飞申请加入民建时所讲的肺腑之言。黄宗飞的妻子陈慧銮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1986年11月获市委会批准加入民建。至此,黄家两代人中有4人都是民建会员,在民建市委会是绝无仅有的。他们都在荔湾区工委参加活动和组织生活。这个由两代人组成的“民建之家”一直到1994~1995年黄之清、宗之端相继去世,而黄宗飞、陈慧銮夫妇继续在民建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黄宗飞同志加入民建组织后,安排在荔湾区工委第一综合支部。他对于民建组织的学习和工作,都积极参与。1987年 12月,他参加了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第四期民主党派进修班的学习。结业时,他撰写了《从民建一个基层支部的发展看党对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的学习心得,从基层支部的组织活动和建设论述党关于统战工作“十六字方针”的正确性。
1987年8月,民建广州市第九届委员会为适应新时期工作需要,作出届中较大的调整,卢子芩当选主委,新选进一批委员,黄宗飞是其中之一。当时他年仅42岁,成为最年轻的市委委员。从1988年第十届委员会至2002年十三届委员会,他连续三届当选为委员。1988年,荔湾区工委为实现领导班子年轻化,黄宗飞被补选为荔湾区工委副主委。他积极参与建言献策的工作,自担任荔湾区政协委员以来,每年政协会议期间都撰写提案提交。2004年在荔湾区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他撰写了《南岸路建筑装饰材料批发市场转型的建议》、《对烂尾楼盘如何处理的一点意见》等两份提案。他还代表民建出任了荔湾区检察院特约检察员、特约人民监督员等社会职务,认真履行民建会员所肩负的社会重任。
蹉跎岁月
1965年,黄宗飞中学毕业后,由于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他在街道服务站做临时工。1970年随父母疏散落户到广东乐昌县,在梅花公社务农,与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干繁重的农活,一干就是三年。1973年举家迁回广州,在广州待业。两年后,广州市第三建筑公司(简称市建三公司)招工,他成为一名砼工(混凝土工人)。黄宗飞进入市建三公司后,在工作之余,参加了市建筑总公司“7.21”工人大学的建筑专业学习,并争取参加了室内设计、机械制图等科目培训,积极补回文革中失去的求知机会。靠自己努力争取中级职称。1976年后调到公司的动力科、机械站当施工员。在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中期,市建三公司承建了中国大酒店、花园酒店、天河体育中心等大型建筑工程。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参与了这些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1986年之后,先后在公司合同科、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劳动服务公司、经营科、开发科、办公室等部门工作。在80年代中期,市建三公司与香港诚德国际集团合作组建广州市诚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他出任了这间公司总经理助理,负责公司的运作和具体项目的推进。他每到一个新的岗位,都刻苦学习和钻研业务知识,扎扎实实地工作。
1993年广州建筑总公司开展《建筑志》的编撰工作,抽调一批下属企业的干部组成编撰小组,黄宗飞参加了编撰工作,受到总公司的好评。与此同时,协助著名建筑专家林克明编写《世纪回顾》的回忆录,此书已由广州市政协作为广州市文史资料编辑出版。
2005年6月,黄宗飞同志在市建三公司正式退休。回过头来一算,他在市建三公司不知不觉就工作了整整30年。在这30年里他兢兢业业地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先后做过一线工人、技术人员、业务销售、宣传和行政部门的干部,经理助理等岗位。从一名工人成长为一名经济师。同时,还考取了具有国家执业资格的企业法律顾问证书,成为建筑开发行业法律专业人士。
翰墨飘香
黄宗飞从小就喜欢书画艺术。他舅舅宗白华,是北京大学著名的美学家、教授,受其影响,他将书画艺术作为自己人生中最主要的业余爱好。
1965年,黄宗飞在广州文史夜学院学习时,开始师从岭南著名书画家,跟他们学习书法和绘画。他先后师从卢子枢、杨之泉、陈子毅、秦咢生、黄文宽等前辈。在学习中,黄宗飞将前辈传授的书画技艺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在他喜爱的书法艺术中,尤其擅长小楷。对东、西方绘画均有研究,涉猎其中,犹有一种创作的动力和源泉。他兼擅扇面画、篆刻艺术。由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书画界崭露头角。而他并没有因此停止对艺术的热爱,继续在这块艺术的天地里不断耕耘。……1986年,他当选为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协会理事、副理事长。1988年,又成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市民建、市工商联新雅诗书画社副社长。
黄宗飞在画坛上创作和耕耘,经常到各地游览,收集各种创作题材。2004年11月,民建市委组织委员参观新会梁启超故居时,他看到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榕树,立即掏出写生本将这棵大榕树和水塘等景色速写下来。在故居,他速写的梁启超半身铜像画曾在《广州民建》刊登。他在工作繁忙无暇作画时,就以书法习艺来替代。同时,他采用零敲碎打的办法,刻苦钻研篆刻,平均每天创作一枚方印。积十年寒暑,铁刀不掇,刻印近万方。2004年,出版的《当代印坛-广东当代名人解读》收录了他的传记和作品。
黄宗飞认为:书画家热爱书画艺术,要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并将其与生活、工作融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参加民建会活动中,获知市民建、市工商联成立的新雅诗书画社(简称“新雅”),他申请加入。他成为社员之后,经常参加“新雅”的雅集活动,与社员交流切磋书画技艺。“新雅”组织成员的诗书画作品送下乡观摩展览活动,黄宗飞都积极参与。1990年12月,民建中央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庆祝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45周年全国民建会员书画展览。广东省有九位民建会员的作品入选,黄宗飞的作品是其中之一。有人问他能有作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民建全国书画展,有何感想?他说,我这次送展的作品,主要是国画《荷花—和则贵》。这幅作品有其深刻的寓意,画中红色荷花代表共产党,白色荷花代表国民党(当时中华台北的执政党),花瓶是古代陶瓷,代表一种古文化,其寓意一就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历史遗留问题。希望国民党能顺应历史潮流,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其二,红白荷花都插在古花瓶,代表中国和中华台北都是源自中华民族,台北国民党当局应以和为贵,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一国两制”主张,使台湾问题早日和平解决。他对这幅作品能收录到《中国民主建国会全国会员书画展作品集》而感到自豪。1991年,他创作的扇面《荷花图》和篆刻《贺新岁》刊登在1991年第一期《广州民建》的刊物上。1993年2月1日《广州日报》粤海同舟版刊登了他篆刻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四方印章。其后,这枚四方印更以石刻雕在河南开封中国最大的碑林--翰园碑林。同时,在1995年民建中央和民建广州市委庆祝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五十周年的专刊上也刊登了此篆刻。1995年12月4日《广州日报》粤海同舟版,出版纪念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五十周年专刊上又刊登了由黄宗飞以“行草”书写的潘镇漳会员所赋的诗。2001年7月,民建广州市委会迎来了五十周年华诞。市委会在省博物馆举办会员书画、摄影展览。黄宗飞是筹委会小组成员,主动协助市委会筹办这次展览,并送交书法作品参展。这次为期一周的书画展览,吸引了众多会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在展览期间,苏锡鸿、陈懿泉、黄宗飞等还为观众和会员即席挥毫,使民建广州市委成立五十周年书画展取得圆满成功。……2005年4月,市民建综合总支部与市红十字会联合为印度洋海啸受灾地区举行慈善拍卖会,黄宗飞以其书画作品积极参与慈善拍卖,将拍得的善款支持灾区人民。
黄宗飞的书画艺术人生,不断与时代的生活、工作节奏相结合,今后的艺术生涯会越来越精彩。
尾声
2005年12月16日,中国民主建国会迎来建会60周年的大喜日子。黄宗飞会员说:我出生于1945年,是一位与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同龄人。作为一名民建的同龄人,我将继续履行一位民建广州市委委员和会员的职责和义务,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向党和政府积极建言献策。我要依靠组织,围绕民建参政党的建设事业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