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现行标准, 非公有制企业是指除国有、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集体成分以外的经济组织, 它是相对于公有制企业而言的, 具体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中的非国有部分、私营经济、个体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征程中, 非公有制经济是最初的先行者,正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运行, 扩大了市场经济的适用范围,加重了市场的分量, 培养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挑战者和代替者——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从产生那一天起, 就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部分。可以说,我国今天经济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人民如此迅速地摆脱贫穷在整体上步入小康, 非公有制经济功不可没。
同样,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将对一个区域的经济状况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区域经济学者叶俊甫在分析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非公有制企业对本区域GDP 以及农村收入的影响的过程中,证明了东、中、西部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规模和速度、先进的企业制度以及市场导向三个方面的差距是导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东部地区经济之所以发达,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广东为例,广东省1978 年国内生产总值185. 85 亿元, 1997年达7308. 24 亿元, 其中国有占16. 87% , 集体(据估计, 其中70%以上是个体私营挂靠) 占21. 57% , 其他占38. 4%,20年中增长了38 倍, 一跃居于全国各省市之首, 被海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原因之一就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需要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有效推动力。一、非公有制经济对区域生产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生产力(简称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力量,它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等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具有产权清晰、利益直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特点,企业自身内有致富动力, 外有竞争压力, 必然迫使非公有制企业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 精心经营, 科学管理, 提高技术, 以市场为导向, 及时调整经营决策和生产要素组合, 追求用较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以求利润的最大化。当区域内为数众多的非公有制企业为追求最大化利润而进行学习、吸收、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生产实践时,整个区域内企业的管理水平将会快速提高。此外,非公有制企业为区域的发展吸收与储备了人才。非公有制企业是最具代表性的市场经济主体,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那些在历史上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了长袖善舞、施展才能的机会,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和磨练,区域内必将积累出一大批富有事业心,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市场观念的优秀企业经营者。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区域财政税收做出重要的贡献。在财政税收方面, 非公有制经济是区域内最具潜力的重要税收来源。2000~2004年我国个体私营企业在税收中的比重已经从9.9%上升了到12.5%。2005年1~9月全社会税收收入的增长率为20. 8% , 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增长率为23.4% , 国有经济的税收增长率为12. 6%。据统计, 整个非公有制经济税收占全社会的比重2004年为32. 1% , 2005 年1~9月为32.5%。2003年1-10月,广东地税收入893.亿元,广东民营经济缴纳地方税收达到114.8亿元,占全省地税收入的12.9%,民营经济税收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省平均税收增长速度。2001年,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税收收入为168.4亿元,加上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及股份合作、股份公司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非公有制经济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40.4 %。2004年湖南省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收增长30. 1% , 其增长数占全区财政增收总额的三分之一, 是促进该省财政增收的重要因素。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区域内社会人员就业做出贡献。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即增加了区域财政税收,同时又为社会提供了劳动岗位, 扩大了就业促进了区域内的社会和谐发展。近期非公有制企业已经发展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 非公有制经济的新增就业量占全社会新增就业比重继续上升。“十五”期间, 非公有制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净增7000万人,就业的比重,已经从2000年的77.5%增加到2005(估测) 的84.1%。非公有制经济占城镇就业的比例从2000 年的为65%左右增加到时2005年的75%以上。2004年, 湖南省城镇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城镇就业总量的47.9% , 比2001年提高21. 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达到1176. 8万, 占全省非农产业就业总数的63.6% ,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就业中, 80%的新增岗位都来自非公有制企业。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区域GDP的增长作出贡献。GDP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区域GDP增长率的提高,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内民间资本、社会资本的增长, 依靠非公有制经济的推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十五”末期的2005年, 内资非公有制经济在GDP中的比重为49. 7% , 外商和港澳台经济比重为15%~16% , 两者相加约占全国GDP的65%左右。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 非公有制经济是地方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火车头”,“私营企业就业人数比例每增加1% ,人均GDP就增加1640元。”2004年, 在浙江省生产总值中, 非公有制增加值为7083亿元, 占63%。其中个私经济增加值6195亿元, 占55.1%;湖南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595亿元, 占全省GDP的46. 2% ,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增加值的54. 2% , 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建筑业的65. 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三产业的43.5%。近些年,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一直处于持续上升趋势, 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构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任由非公有制经济自行成长,政府要发挥税收政策、金融扶持等经济杠杆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引导与规划,从而才能形成区域竞争的整体优势。以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例,该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早,除少数垄断性行业和国家机关、政党机关之外,非公有制经济几乎涉及到该区域经济中的各个行业。但是,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组织规模、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服装、皮革、塑料、金属制品这5个行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私营企业为43.4%,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为37.8%,分别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同类比例高出13.0 和7.4个百分点。其产业层次依然存在低、小、散的问题, 在新兴的、附加值、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领域,非公有制企业涉及的还为数不多。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金融、税收、政策引导等手段进一步加以解决。一、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引导区域内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税收作为国家调节社会生产分配的重要工具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针对区域内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问题,区域税收可以通过对非公有制企业纳税人经济利益的调节、诱导以至干预达到平衡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达到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的。例如,区域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设立引导民营资本对高科技、低耗能产业的投资。税收杠杆作用具体作用表现为1、调节收入分配、规范区域分配秩序。2、调节区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合理配置。3、调节企业额外收益,促使商品生产者公平竞争,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二、利用金融服务手段优化非公有制企业资产配置。一、融资难,一直以来是困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机制和经营者素质等诸多问题,造成银行普遍认为对非公有制企业贷款风险高、资产保全难。就此情况政府可以针对区域情况通过制定金融政策加强产业引导,重点扶持符合国家、区域鼓励发展的产业。对于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或者复合区域产业整体规划的但目前经营存在困难的非公有制企业可以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给予优惠的信贷政策。二、政府可以通过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保障机制,对区域内优势行业、特色行业、符合区域整体发展方向的产业集群加以扶持。1、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行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本区域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2、对区域内重点扶持的非公有制企业,政府可以在财政中规划一笔针对有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经济信贷风险准备金解决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风险。3、政府可以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顾问公司等服务机构联手,以解决非公有制融资难为契机,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切实推进管理升级、机制优化。根据区域发展需要,政府利用税收、金融等经济工具对区域内非公有制企业进行引导与规划,才能保障区域整体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也会促使非公有制企业在区域内有序发展。
近几年来,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 对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对于刺激观念更新, 对于推动经济体制创新, 对于加速政治民主化和文化产业化进程, 都做出了历史性的积极贡献。但是,通过对当前各区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目前我国区域的非公有制经济的组织规模、产业层次、产品档次和技术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区域经济整体、协调的发展必须要对区域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行引导与规划,只有在宏观规划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共同协作下才能发展出健康的,符合区域整体发展规划的非公有制经济,才能真正做到对公有经济的有利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