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首 页 新闻中心 民建知识 组织建设 宣传理论 民建先贤 参政议政 社会服务 会内监督
机关建设 基层快递 联 谊 会 专 委 会 会员风采 作品园地 民建历史 热点专题 基层组织
站内检索: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新闻中心
 [图文]民建广东省委会、广州市委会联合举...
 [图文]民建广东省委会、广州市委会联合开...
 [图文]民建广州市委员会召开理论学习中心...
 姚建明主委赴荔湾区调研
 张海玉出席可信工业数字化发展研讨会
 荔湾区基层委两支部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姚建明主委赴增城区调研
 “爱”不闲置 “锋”火相传——花都区基层...
 天河区基层委召开入会发展对象见面会及20...
友情链接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宣传理论  > 理论研究

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应协调平衡

----对我国社会体制创新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9-07-03 15:51:00  来源:本单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据统计显示,全国31个省份去年上半年经济增速达10.9%,其中23个省份经济增速超过12%。可以说我们的经济发展形势非常好。那么,社会发展是否跟上了经济发展的步伐,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是否协调平衡?解决“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关键在哪?这是我们应从社会学角度去解读的社会热点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国际收支不平衡。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然突出。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投资率持续偏高;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偏大,服务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特别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相当突出,改革攻坚任务繁重。

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我们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经济增长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经过20多年的渐进式改革,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一些,理应采取的社会政策,有些是滞后了(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些则因各种原因至今还未出台。目前,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但社会结构的调整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也好,社会结构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三农”问题为什么长期解决不好就说明结构性矛盾问题是客观存在的。2004年在GDP里面,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13.1%,这是经济结构;而在就业结构中,农业从业人员占全国总从业人员比重是46.9%,也就是说46.9%的人创造了13.1%的财富;再看城市结构,城市化率是41.8%,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是58.2%,也就是说58.2%的农村人口要分13.1%的财富,农民焉能不穷。再从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来看,是70.5%29.5%。这四个结构(经济、就业、城乡、人口)很明显地可以解释“三农”问题的症结就是结构性矛盾。不调整结构不行,要农民富起来,就要减少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现在说工业反哺农业,中国13亿人口,非农业人口有4亿,再反哺9亿农业人口肯定不行。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矛盾就在这里凸现出来。

这个结构性矛盾是计划经济体制留下来的,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产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户口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等等,这些社会体制还没有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过来。农民工问题这么多,这么严重,其中最重要的就因为户口等上述制度还没有改好。

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协调、不平衡”的症结在社会体制改革滞后,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民生问题,积极构建公正和谐社会;

二是在取得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改革社会体制结构。大胆实践、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推动体制创新工作,建立现代社会流动机制,形成完整稳定的社会秩序。使中国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更趋开放化和合理化;

三是各级政府应以人为本,加大民生方面的财政投入,落实各项惠民、便民措施,动员社会力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经济首先要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可以在前,社会结构调整在后,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体制改革一定要跟上,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应该协调平衡。一个现代社会一定是个开放的、社会流动畅通、公正有序的社会。

(王浩荣)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